明清时期在饮茶方式上有发展吗?
明清时期的饮茶法继承宋元时期的煮茶、点茶和泡茶法,特别是泡茶法成熟而且广为流行

煮茶法在明代一些茶书中有记载,如陈师《茶考》、张源《茶录》均有提及但此时的煮茶法已不完全是唐代的方式,而是具有这个时代的特征,人们直接以散茶投入水中烹煮,而不再是研成粉末。
至于点茶法,朱权的《茶谱》中有较详尽的介绍,但与宋代重点茶技艺相比朱权更在意茶具的革新,而随着散茶的兴盛,点茶法于明朝后期终归销声匿迹。
泡茶法的一种形式是壶泡法,这种泡茶法萌芽于唐,酝酿于宋元,形成于明中期,流行于晚明以后。入清,源于福建武夷山的青茶(乌龙茶)逐渐发展,于是在壶泡法的基础上又产生了一种用小壶小杯冲泡品饮青茶的功夫茶法。袁枚《随园食单》和张心泰《粵游小识》中对此均有精彩的记载。根据张源《茶录》和许次纾《茶疏》等记载,壶泡法归纳起来有备器、择水、取火、候汤、泡茶、酌茶品饮等程序。
泡茶法的另一种形式是撮泡法,其做法是备器、择水、取火、候汤、投茶、冲注、品啜等。直接置茶入杯盏,然后注沸水即可。在明代使用无盖的盏、瓯来泡茶,但清代在宫廷和一些地方采用有盖和托的盖碗冲泡,便于保温、端接和品饮
明清泡茶法继承了宋代点茶的清饮,不加佐料,但明人喜欢在壶中加花蕾与茶同泡。泡茶法的普及也体现了明清生活的精致化.
相关阅读

茶叶有农药残留问题吗?
由于茶树受到病虫的危害,茶农在茶园的常规管理中,要喷施一定量的、茶树上允许施用的农药,以消灭这些病虫害,保证茶叶的产量,因此在茶叶中造成了一定的农药残留。

有机茶与非有机茶喝得出来吗?
从国家标准要求上来看,有机茶重在安全性上,在风味上和非有机茶并没有明显的区别。如果说市场上有机茶在品质上比非有机茶更佳,常常是因为有机茶栽培对环境条件的严格要求

瓜片的制作与其他茶叶制作有何不同?
瓜片是单片制作,是采摘茶树芽下第一、第二叶片制作的,工艺较为独特,分炒片与烘片两个过程,其中烘片是瓜片制作的独特工序,由工人抬着装有瓜片的大烘篮在明火上快速走烘

制茶是彻夜为之吗?
朋友说上山做茶,整夜陪着茶,不得睡。那么,制茶是彻夜为之吗?茶青采完之后需要立即加工,否则茶青容易变质。茶叶初制需时较长,因为要将茶青中的多余水分去除,需要一定

散茶行销的方式为什么逐渐被取代?
传统的茶叶店是用大茶桶装茶,客人买茶时让他看茶,然后称茶、打包。这种散茶行销方式对茶叶品质的稳定很不利,特别是不发酵茶和轻发酵茶类,其内含化学成分活跃,在大桶内

有哪些茶是依形状命名的?
市场上的“瓜片”就是依形状来命名的,表示此茶乃釆摘叶片展开以后的单张叶片为原料,且不太揉捻,因此外形成为片状。就成品茶的外形而命名的颇多,常见的有:“银针”,表